原创 女排有没有可能要放弃“大国家队”模式?

原创 女排有没有可能要放弃“大国家队”模式?

原标题:女排有没有可能要放弃“大国家队”模式?

经过两个奥运周期的实践,如今在中国女排界,“大国家队”观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。自2013年起,凭借这一颠覆性的模式创新,中国女排成功摆脱了以往的诸多弊端,重返一流强队行列,在6次三大赛中5次站上领奖台,其中3次是金牌。然而通过关注今年的女排从集训到参加世界联赛,隐约感觉中国队似乎正在背离“大国家队”模式,重新走回老路。

探索一种成功模式实属艰辛,尤其要打破固有认知束缚,这其中所需要背负的风险和煎熬,不是常人所能体会。

大国家队,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扩张球队规模,面向全国海选集训队员,凡是有希望的苗子,凡是有意愿、有能力为国效力的球员,都有机会参加国家队集训,凡是经过激烈淘汰最终留在名单里的,都有机会上场比赛,相对淡化主力和替补的界限,增加板凳厚度。这一模式其实在国外不算新鲜,但是在2013年以前的国内,尤其国家队层面,始终没有人尝试。大家普遍认同的,是中国队最需要的不是球星,而是一个默契的体系,最适合中国队的模式就是固定主力队员长期进行配合,把七个人磨合成一个整体战斗力很强的团队。

然而随着女排运动的发展,尤其信息技术的融入,对抗强度的增加,这种所谓的小国家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。主力的过度使用,使得体力容易透支,伤病没有机会恢复,不利于运动寿命的延长;另一方面,阵容过于固定,导致自身特点完全被对手掌握,比赛容易陷入对手的节奏。旧有的模式亟需改变,而郎平就成了打破成规的那个人。

2013年起,中国队开始尝试“大国家队”模式,当时国内甲A联赛每支球队都有国手,一大批队员得到培育,国家队内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。而对于每名队员,郎平都很珍惜,不光训练中经常进行一对一指导,甚至会从最基本的技术动作给队员补课,而且也拿出大把的比赛机会,让她们去真刀真枪地体验国际比赛的激烈和残酷,同时熟悉各路对手,积累比赛经验。

这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2014年。那一年,世锦赛和亚运会两项重要赛事的时间冲突,中国队在利用大奖赛大面积锻炼队员的基础上,一方面主力队员全力备战世锦赛,另一方面抽调国家队的替补队员、边缘球员和一部分国青队员,组建了多个“版本”的国家二队,先后参加了亚洲杯,大奖赛总决赛、亚运会等赛事,并且在亚洲杯上两胜金软景领衔的韩国队,夺得冠军;而亚运会决赛尽管队员最终压力过大没有正常发挥,输给了韩国队,但是以当时中国女排的总体实力,派出二队拿到亚军已经足以值得赞扬。

而另一边,主力队员经过充足的修整和秘密集训,状态极佳,中国女排在世锦赛上同各路强敌斗智斗勇,最终夺得亚军。凭借一枚宝贵的银牌,中国队重返一流,同时也昭告全世界,中国队再也不是以往那支永远只有一套阵容、一套方案的球队,而是12个人都能上场打,中国队的阵容也变得非常难猜,因为随时可变,对手研究和适应起来都要多费很多脑细胞。由于替补也很强,所以中国队多次出现奇兵现象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晓彤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有几个人能想到2016年对巴西队的那场八进四,帮助中国队扭转战局的会是刘晓彤?但是奇兵不是凭空出现的,没有前三年的培育,刘晓彤就得不到锻炼,甚至有可能早早被放弃,哪里还会有后来的“巴西克星”呢?

而反观今年中国队集训和比赛情况,似乎和当初的“大国家队”有了些许的差别。集训人员看起来仍然不少,但能真正通过比赛得到锻炼的新人没几个,如果朱婷和张常宁回归,那其实中国队还是沿用了以往的班底。目前的中国女排,首发阵容比较固定,阵容的调整方案也有限,尤其是李盈莹的对角这一问题非常突出,金烨和王云蕗各有缺陷,但是在最后一站世界联赛的名单上,并没有出现新主攻,中国队还将继续使用这一套主攻组合。

而面对这一问题,球迷们最大的疑问,恐怕就是中国国内是不是真的已经没有别的球员可尝试了。事实上,尽管国内球员很多时候是你有你的缺点、我有我的短处,但是也正因如此,她们才需要获得机会去证明,同时也正因为有短板,她们才更需要国家队去培养、去纠正,这也是中国国家队的价值体现之一。而且打比赛不是纸上谈兵,一个球员行不行,最终看的是实战,不是谁凭空就可以下定论的,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